2011年5月18日 星期三

民間借貸為何熱火朝天?

“民間借貸”並非洪水猛獸,要避免其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,關鍵是政府部門要做好疏導和引導,必須打破壟斷、推動金融體制的改革。

綜合媒體5月18日報導,今年以來,持續調控的貨幣政策累積效應開始逐步顯現。眾多企業和個人紛紛尋求民間借貸資金,從而導致民間借貸利率普遍上浮,近期甚至出現100%的高額年息。

100%的高額年息,說明民間借貸正熱火朝天、需求旺盛。連續上調存款準備金率和控制全年信貸額度,使商業銀行貸款額度空前緊張,首當其沖的就是中小企業。最近工信部對廣東、浙江、江蘇等16個省就“中小企業融資難”問題開展了調研,發現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型、微型企業的融資狀況,可能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更為艱難。

有人質疑商業銀行不支持經濟發展,銀行家們肯定要喊冤。不妨去觀察地方城建和投資“重點項目會議”,各家銀行肯定會“恭逢其盛”,甚至不經論證就表態“積極支持”。由此看來,商業銀行并非害怕風險,而是怕承擔責任——大企業、大項目有政府支持,貸款出了風險可以拿政府作“擋箭牌”,而對中小企業放貸要做市場調查、要做跟蹤,“吃力未必討好”,那還是安安分分跟著計劃走吧。也難怪有的中小企業指責銀行說:銀行干的事情就是錦上添花,絕不會雪中送炭。

與此同時,百姓存在銀行的錢也有保值的需求。通貨膨脹,就意味著“錢不值錢”了,也意味著存在銀行的錢縮水了。工薪階層在社會結構中占著很大的比重,是向銀行存錢的主力,得預備用於孩子教育、家庭購房、防病養老,等等等等,但低利率甚至負利率卻在消耗著百姓的資產。股市有風險不能玩,房市火爆卻玩不起,有比銀行利息高得多的“民間借貸”渠道,自然讓人忍不住要賭一把——社會貸款年息高達100%,商業銀行存款利息為啥就不能高些?

不得不說,我們的金融體制還殘留著計劃經濟的影子,并且還在用這帶有“歷史問題”的體制來應對如今的多元化競爭格局,它必然與市場經濟的發展產生矛盾,也必然導致中小企業在一定時候不得不轉向“民間借貸”謀取貸款,并客觀推動了“民間利率”的市場化進程。也許,這算是一種“快樂的無奈”,金融體制某些領域的市場化改革竟然是這樣開始的。

“民間借貸”並非洪水猛獸,要避免其給社會經濟生活帶來的不良影響,關鍵是政府部門要做好疏導和引導,必須打破壟斷、推動金融體制的改革。筆者建議,政府部門不妨因勢利導,將“民間借貸”存款利率相對自由浮動、貸款利率更加靈活、服務手段簡便快捷的優點導入金融體制改革過程,通過商業銀行的自身努力,形成一套自具特色的中小企業放貸服務模式和信貸文化,從而因勢利導讓民間資金流向最需要支持的中小企業和農業等行業,“金融民間故事”方能以皆大歡喜的“喜劇”形式來繼續演繹。

(孫業文 實習編輯)
引用自: http://www.money-bank.tw/manynews/20-202.htm

沒有留言: